您好,欢迎访问中企法顾官方网站!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育儿补贴是在全国全面向群众发放现金补贴,具有开创性意义。
《实施方案》明确了补贴对象和标准、申领程序、发放渠道等内容——
△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在申领程序上,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
△育儿补贴的发放渠道为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银行卡或其他金融账户,鼓励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或婴幼儿的社会保障卡发放。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提高发放效率,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实施方案》明确了育儿补贴的信息管理要求,以及对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实施方案》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制定实施方案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备案,做好政策衔接,增强实施效果。
此次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出台,标志着国家鼓励生育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表示,发放育儿补贴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安排,是“投资于人”的重要措施。
这一政策有利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国家为应对人口形势变化、减轻家庭养育负担的重要举措。
对企业而言,政策释放的积极信号背后却暗藏用工风险。在各项鼓励生育政策实施后,员工生育意愿可能提升,企业用工成本和风险也随之增加。
1、就业性别歧视风险加剧
生育政策放宽反而可能加剧隐性就业歧视。国家明令禁止询问婚育情况、妊娠测试、限制生育等录用条件,企业违法最高罚5万元。而根据调查显示,近六成女性求职时仍被直接或间接询问婚育状况。
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调整成本结构。如人大代表建议:对女职工占比超50%的企业实施税费优惠,让善待女性的企业获得实际回报。
2、三期员工解雇纠纷高发
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享有特殊劳动保护,企业违法解雇代价巨大:员工要求继续履行的,企业需支付争议期间的工资;不要求继续履行的,企业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和生育保险待遇损失,部分法院甚至可能判决企业支付工资至“三期”期满。
3、加班与休假管理矛盾
育儿补贴政策可能加剧工作与家庭时间冲突。随着员工育儿需求增加,超时加班争议和年休假安排纠纷可能集中爆发。
同时育儿假也可能成为纠纷焦点,尽管全国多数省市规定子女3周岁内夫妻每年可享5-20天育儿假,但“纸面假期”现象严重,很多公司常以“没有先例”、“业务繁忙”等理由拒绝批假,甚至劳动部门介入后仍拒不执行。
育儿补贴新政落地,释放国家鼓励生育的明确信号。企业唯有主动适应政策导向,主动审视用工流程,才能有效规避争议,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电话咨询:400-8813-133
渠道合作:吴老师 13911379770
邮箱:437005814qq.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1号楼
运营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天府三街619号 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5楼
Copyright © 北京中企法顾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科创纵横    备案号:京ICP备2021021116号
扫一扫免费法律咨询